BGM: Sibelius "Symphony No.5"-III.Allegro molto
同事公益摄影分享,“2020我镜头中的杭州马拉松选手风采”,2020年11月22日拍摄于钱塘江南岸,杭州钱江世纪公园北侧江堤跑道,即2020杭州马拉松36公里处。总共约30个帖子,此为第11帖。除了第1帖,其余帖子和贴中照片按拍摄顺序排列。若跑者需要原始照片(免费),请联系QQ:543694778(微信同号)。
背景音乐赏析
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 Op.82 -第三乐章
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是一部深受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交响作品,从诞生至今已将近百年,这部交响曲现在仍然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频繁被拿来演奏,是西贝柳斯七部交响曲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芬兰作曲巨匠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 1865 – 1920)在创作上最重要的成就是他的7部交响曲;这7部交响曲均为非标题性作品,代表了他在创作道路进程中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变化;《第五交响曲》是西贝柳斯一战期间的创作,是他个人最看重和厚爱的作品,这首作品前后经过整整两年修改才最终定稿,可见作曲家为其所倾注的心血;同时,《第五交响曲》也是西贝柳斯为自己的50大寿而作,这个时期的西贝柳斯作曲技巧趋于纯熟,状态巅峰,整部作品由一个生气勃勃的高潮贯穿到底,不仅描绘了北欧的苍茫大地,还深刻体现了作曲家的精神世界。音乐充满了力量感、明朗而坦诚。
西贝柳斯在这首作品改造了交响曲的结构,一般交响曲包含4个乐章,但他没有明显划分乐章。整个作品在演奏中出现两个停顿,因此人们把它看成是3乐章的交响曲。可以说,《第五交响曲》西贝柳斯的交响曲中流传最广、最受好评、也是最多被演出的一部,它被很多人认为是芬兰古典交响音乐的骄傲。
在这《第五交响曲》中,西贝柳斯沿用传统套曲的同时又加入新的元素,如:两个奏鸣曲式的结合,以致乐曲出现了类似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结构,并且,又在倒装再现的主部主题后面完美无隙地衔接上具有谐谑曲风格的主题变奏,使整个乐章在遵循传统曲式原则的基础上,又闪耀着多样化的色彩。又如:第三乐章调性安排与曲式结构的巧妙结合。在第三乐章中,再现时主部的变奏从主调开始再现,到再次变奏时则转到了降G大调,之后的调性安排仍按照呈示部中的模式,以致副部再现在主调的同名小调,最后到结束部才实现调式的回归。整个乐章的调性安排,有意遵循着上下小三度的模式,如主调降E大调—副调c小调—主部变奏再现1降E大调—主部变奏再现2降G大调—副部再现降e小调。这是作曲家富有特性的调性处理方式,并且在这一乐章中又与奏鸣曲式紧密结合,深刻地体现作曲家不乏创新,却又严谨以及极富逻辑的曲式理念。
变奏结合
这首交响曲的统一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一个即是整首交响曲与变奏原则的结合。这种结合体现在:首先,在三个乐章中,都含有大量的变奏,如:第一乐章的谐谑曲部分,第二乐章整个乐章使用了变奏曲式,第三个乐章再现时主副部均包含主题变奏;其次,在三个乐章中,每个主题每个部分的每次出现,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可以是配器、织体,也可以在节奏、情绪等方面,因此而区别于原主题,犹如在一个永恒的轮廓上不时发出多种色彩,也体现作曲家遵循自然界永恒发展的规律。在旋律动机的发展中,还借鉴了展开性变奏手法,即在乐思的展开过程中,以新的音乐材料部分地替换原有材料,使之既保留与原有材料的联系,又具有新的特质,以推动音乐不断发展。
渗透结合
所谓"渗透运行",就是强调主题和段落如流水一般无间隙地、圆滑地、顺畅地、无声无息地渗透到音乐里而衍生发展。因此,这种渗透的流体,自然会形成欲断还连、欲连却断的感觉。在这整首交响曲中,各部分、各主题之间的衔接,几乎都没有明确的分界,更多的是前一部分的结束刚好与后一部分的开端重叠,如第三乐章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结束音也正好是连接部开始的音。最重要的是,在西贝柳斯的交响乐中,各部分之间,经常会有把两部分连接在一起的材料,如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和连接部之间,就有大管奏着气息悠长的持续音。这些材料,就像大自然中的风,无论是山谷、湖泊、森林,它都无处不在,并且把整个大自然联系在一起。
总体分析
这首《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洋溢着乐观、积极、明朗的情绪。第一乐章在奏鸣曲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双呈示部结构,并且谐谑曲风格的第二部分为这一乐章增加了套曲的特征。第二乐章使用了变奏曲式,对主题的变奏借鉴了展开性变奏手法,并且在变奏程度上呈现"呈示-展开-对比"的三部性结构。第三乐章结合了变奏原则,并且将变奏、调性安排和曲式结构有机统一。通过对这首作品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西贝柳斯的创作中,追求整体的统一,这个整体里面,包括结构、织体、和声、配器以及音乐材料及其发展手法等。他的音乐是有机结合的整体,所有的要素都不是点缀,而共同勾画出完整的乐思。他追求严密的逻辑和严谨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他才能的发挥,反而,追求自然之美的他总能找到曲与式的完美结合,让聆听者在他的音乐里有新奇的体验。
作者生平
耶安·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12月8日出生于芬兰南部的小镇海门林纳。作为芬兰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大量以民族文学为题材的作品,在世界乐坛上为自己的民族和祖国争得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在他所创作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涉猎了众多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主要包括7部交响曲、多部交响诗、2部歌剧,以及小提琴曲,钢琴曲、管风琴曲、铜管乐曲、室内乐、独唱曲和合唱曲等。西贝柳斯一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其成为芬兰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享有"芬兰音乐之父"的盛誉。西贝柳斯和他的不朽作品将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
西贝柳斯的第五交响曲是一部精雕细琢的杰作,全曲如同一幅北欧山川的水彩画一样富于流动气息。作为状景抒情的杰作,它让我忍不住想起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来。他们的区别是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时常心头一阵悲苦,笔下的森林阴郁,湖面阴晦。相比之下,西贝柳斯的颜色更明亮活泼,空气更加灵动,画面富于流动性。西贝柳斯认为第五交响曲“生气勃勃”,是一部“胜利的作品”,诚然如此,第五交响曲整体细腻,密不透风,生机勃勃,显示出超一流的情绪控制水准。
或许,你还可以看看: